

阅读,给我力量
我从小就对阅读怀揣着巨大的喜爱和热情,碰巧我的父亲是一个藏书爱好者,我家里的书霸占了好几个单独的房间。自识字以来我就在不停地阅读,踩着凳子把我父亲书架上的书一本一本拿下来看。
无论是什么题材的书我都能坚持看完,感兴趣的书能反复看到封皮泛白。
我六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无法站立行走,在医院的床上坐了整整一个月。我的父亲探病时给我拿了一本书,名叫《谁动了我的奶酪?》。我六岁时已经有了远超同龄人的词汇基础,所以读这本书对我来说并不算非常艰难。
然而我在读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我能看懂每一个字,但并不是很能理解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所以我一遍又一遍地看和琢磨,想得满脑子都是书中描述的画面。
一个月过后我似乎理解了一点,一两年过后我再次打开这本书,仅读一遍就猛地恍然大悟,随后找到父亲跟他激烈地交谈自己的想法,把他给吓了一大跳。
我的父亲起初认为我读不懂他的书,到现在却坦言,他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可能都比不过我。
诸如此类的经历我在童年时期遇到了很多次,当我读一本书而且不甚理解时,我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疑问,我会不停地思考和研究。
经过长期的阅读和积累,我的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强,甚至被老师评价为天赋异禀。
但其实我自己很清楚,一切所谓异于常人的天赋都是由兴趣、长期的坚持和稍微优秀了一点点的才能组成的。
积极实践,打开心理学的大门
我是一个兴趣十分广泛的人,从小,我就表现出了对各种事物的喜爱,足球、小提琴、游泳、羽毛球、街舞、跆拳道,到长大后喜欢上的唱歌、吉他等,而我的父母也非常支持我,尽可能地提供给我培养我的兴趣爱好的机会。
由于想要接触医学和心理相关的知识,我曾在附近医院的门诊和精神科当过多次志愿者,因为我觉得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法。
我帮助过上百个病人找到各个科室的位置,甚至是用轮椅将他们送去病房,旁听过无数病人的门诊和短暂心理咨询,参与过对于特定病人的集体会诊,跟着医生走遍了所有病房,甚至是那些被三层铁门隔离开来的病房。
我并不觉得医院是一个仅仅充满伤痛与病菌或令人恐惧的地方,当我聚精会神地观察病人的表情神态与一言一行,抑或是直接和病人对话时,我觉得我被深深吸引。
我在不停思考和剖析他们,我迫切地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他们,能为他们尽可能多做些什么。
对我来说这是一段迷人、富有吸引力并且毫不枯燥的经历,我熟知了医院对于精神科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甚至亲身参与了一小部分。
我很有成就感,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未来的规划,我一直以来想要仔细观察各式各样人类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我也深深明白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人在经受着难以治愈的精神和心理疾病的困扰,同时还备受高额咨询、药物、入院和治疗费用的折磨。
我并不奢求自己能改变现状,但至少我是一个免费的帮助者,在能力所及范围内,我还想一直坚持去帮助更多的患者,同时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无尽的好奇心。